10月25日,A股中字頭股票暫歇,大盤指數也高位橫盤。即使四川雙馬停牌核查,股權轉讓類個股卻繼續(xù)高歌猛進,多數連續(xù)漲停。有市場人士表示,由于并購重組監(jiān)管越來越嚴,導致A股另類“殼”資源緊俏,并引發(fā)市場對大股東股權轉讓類個股追捧,“妖股”頻出。這也意味著,正在實施高溢價易主或存在股權轉讓預期的個股有望成為近期資金追逐的對象。
記者獲取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滬深兩市涉及上市公司的并購項目中,失敗的案例高達200起,是去年全年的1倍有余。僅三季度就有92起,10月以來有17起。有專業(yè)人士表示,這也使得今年上市公司并購概念變得相對稀少。
10月25日,鴻特精密發(fā)布公告稱,決定終止此前披露的發(fā)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事項。該公司此前披露初步方案顯示:擬通過定增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浙江時空100%股權。
10月24日,準油股份也發(fā)布公告,此前公布的并購重組方案終止。近期,百洋股份、明家聯合、東華軟件等多家公司也宣布資產重組失敗。
“今年以來,通過協議轉讓股權的上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多,一部分是直接轉讓控股權,另一部分是轉讓部分股權引入資金實力強勁的二股東。”廣發(fā)證券分析師廖凌解釋稱,今年以來股權轉讓備受追捧的內在邏輯在于:借殼從嚴監(jiān)管后,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產業(yè)資本選擇用高溢價大比例收購一些優(yōu)質的類“殼”資源的股權。產業(yè)資本收購方可以是先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60個月后再進行重大資產注入或借殼,來規(guī)避重組新規(guī)的限制。甚至不排除有些產業(yè)資本暫時不謀求控股,而選擇做“二股東”,待時機成熟之后再進行深層次的資本運作。這也使得股權轉讓交易變得異常密集,成為另類“借殼”。近期A股的股份轉讓,基本是采取“協議轉讓”。
業(yè)務轉型與業(yè)績改善兩大因素疊加最終形成短期股價的催化劑,在二級市場上形成一股“易主”概念之風。股權轉讓概念也成為近期A股市場表現最好的主題,妖股頻出。
介入時點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莫過于該概念股的介入時點。據本地一家權威券商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介入的時間窗口可以分為三個:1.達成轉讓意向;2.簽署協議;3.轉讓完成。
經過對今年公告股權協議轉讓(以控股權轉讓為主)的近100個案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該板塊走勢的特征是:達成轉讓意向后60天平均漲幅13%;簽署協議后60天平均漲幅20%;轉讓完成后60天平均漲幅11%。
一般從達成轉讓意向到簽署協議公告后一段時間有明顯的超額收益,而實施完成后的套利效應相對要弱。
(文章摘自2016年10月26日《廣州日報》 作者:張忠安、楊欣 )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上市公司股權轉讓 并購重組